“老好人”,到底好不好?
发布时间:2021-06-17 01:10:24
历史记载上最早的“老好人”,大概是东汉末年的司马徽。
此人有个显著特点,就是“与人语,美恶皆言好”,别人问他什么,他都答:“好啊!”
路上遇到朋友,问他身体安康否,司马徽道:“好!”
有一位朋友来拜访他,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,司马徽也说:“好!”
朋友走后,司马徽的妻子对他说:“别的事说好无妨,人家儿子都去世了,你怎么也说好呢?”司马徽一拍大腿,说:“哎呀,夫人,你这话说得太好了!”
这个故事,调侃之余,多少也存着些反讽之意。当求“好”成习惯,竟丧失了基本的是非判断。后来,人们就常用“好好先生”来形容那些一团和气、与人无争、不问是非曲直、只求相安无事的人。
01
照镜子,什么是老好人?
有一位同仁在家书中写道:“活了几十年,才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个老好人!”这句话,是她痛彻心扉的切身体悟。有三个场景,尤其令她记忆犹新:
对待同学:表面和气,心里吐槽
读大学的时候,她很讨厌同宿舍的一个女生。但是,她从不当面指出这个女生的问题。
对这个女生有意见的时候,她会和其他室友一起私下吐槽,批判该女生的各种缺点。然而一回去,她就变成了“哑炮”,还在内部吵架时从中说和,建议大家保持“和睦”。
“咱们不要吵架,吵架伤和气。”她在宿舍说。
“×××这个女生真的受不了,她怎么那么……”她在私下交流时说。
毕业后,那位女生给她发来信息:“我总觉得你不太喜欢我,但你又什么都不说。真希望你有什么意见当面告诉我。”
对待同事:表面担当,内心抱怨
有一位同事临时有事,委托她帮忙完成工作。她既不好意思拒绝,又想在这位同事心目中留下“靠谱”的好印象,就口头爽快地答应道:“放心吧,我帮你做!”
结果,工作量远比想象的大,占据了她大量时间,本职工作都没空做了,只能潦草应付,最后还遭到了上级批评。
想到自己加班干活,同事却逍遥去了,她忍不住和朋友抱怨了几句。结果,抱怨的话传到了同事耳中,同事觉得她当面一套、背后一套,两人的关系也淡了。
对待领导:文过饰非,保持“好形象”
在工作中,她始终怕犯错、怕失败,因此秉持“不求有功、但求无过”的心态。如果一个方案创意好但风险大,那就干脆不做。
她常说:“还可以吧。”“差不多。”“我觉得还行……就这样吧。”
如果出了问题,她的第一个反应是捂住不让领导知道,试图文过饰非,保持在领导心目当中的好形象。
但她渐渐发现,自己的能力成长得非常慢。那些会犯错的同事,因为创新能力强,已经崭露头角,她却一连几年还在同一个岗位上徘徊,工作也越做越平庸。
当把生命中的这些场景写在纸上,这位同仁已经泪流满面。她说:“我其实根本没有把别人装进心里,表面对别人好,那是假的。我只是想用这份‘伪’,换取别人对我的好而已。”
她说,自己的好名心非常严重,总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。面对毁誉得丧,一颗心晃晃荡荡的,每时每刻都在患得患失。
看到别人的缺点,她不敢说出真实想法,生怕产生矛盾;身边人犯错时,她选择闭口不言,甚至是成人之恶。
“老好人,不是真正的好人!”这位同仁最后说。
02
老好人,害人害己
老好人,不诚。
显而易见,历史故事中的司马徽以及我们身边的这位同仁,都不真诚。不能真诚地面对他人,发现问题,并不想去解决,只是求表面的“好”,得过且过,每天喝浑水。
阳明先生有言:“若‘诚意’之说,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。”
圣贤多次启发我们,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真诚。一个“诚”字,是打开人生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。做人没有了诚,怎能赢得他人的信任,怎能把事情做好,怎能与他人建立心与心的链接?心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,与圣贤智慧也就此绝缘。
老好人,害己。
老好人是一种广施“小善”的人。小善如大恶,因而,老好人,会害人。
老好人的“善良”是自私的,是不明是非的。这份伪装成善的恶,比单纯的恶更难察觉,对人的危害性也就更大。
有这样一个例子:
一个贪官落马,然而,记者走访时,却听到许多人说:
“我真的想不通他为什么会违法犯罪,他这人平时温和、谦逊,是个正人君子。”
“他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好领导,平时从来不会对谁急眼,也不摆架子。”
甚至有人说:“他是个好人啊!你们是不是弄错了,希望你们能还人家一个清白。”
实际上,这位官员虽然关心下属、谦逊宽和,却间接纵容了下属的违法行为,自己也陷入了深渊。
他在任时,从不过问单位财务的事宜,下属在外面吃饭的费用,拿到单位说一声就能轻松报销;长此以往,单位财务制度形同虚设,极度混乱。
下属挪用大额公款,他知道后,不仅没有惩罚,反而一味充当老好人,甚至企图在事发之后,帮助犯法者掩盖事实、瞒天过海。
他说:“我知道了(挪用公款的)整个事情之后,从来没有批评过下属,我甚至连重话都没有对他说过一句。”
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、严重的成人之恶啊!
孔子有言:“过我门而不入我室,我不憾焉者,其惟乡原乎!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
孔子说,纵使全乡人都说他忠厚善良,孔子也认定他是戕害道德的人。这样的人,哪怕三过孔子之门而不入,孔子也不会觉得惋惜。
孟子有言:“非之无举也,刺之无刺也,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洁,众皆悦之,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,故曰‘德之贼’也。
这种人,要非难他,却又举不出什么大错误来;要讥刺他,却也没什么可讥刺,他只是向世间通行的恶俗看齐,和这个污秽的世界合流,居家好像忠诚老实,行动好像清正廉洁,大家也都喜欢他,他自己也以为正确,但是不能和他一道走上尧舜的大道,所以说他是戕害道德的人。
所以,小善如大恶,大善似无情。“利剑高悬”和“带电的高压线”,看似严厉、不讲情面,实则是更高层面的关爱。
敢于担当,坚持原则,面对问题敢于挺身而出,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,这才是真正的——好人!
03
从今天起,勇敢说“不”
如何让自己避免成为一个老好人呢?
首先,我们要改掉那些埋藏心底的错知错见。
比如,“人活一世难得糊涂,一团和气最好。”“哪有那么清楚的是非,善恶本就是模糊的。”“没人喜欢听谏言,说好听的才有好处。”
事实上,在生活、工作中,我们固然要追求和睦,但不是一味的一团和气,否则就成了“群体盲思”,适当的竞争、冲突,才能激发团队的创新能力,所以,不妨时常来点“建设性冲突”。
孟子有言,“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”没有人不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,我们心底的良知可以清清楚楚地给出答案,只是,我们自己不能欺自己的良知。唯有辨清大是大非,才有可能达成成功,这就是“是非即成败”。
其次,有一个行动小抓手——学会说“不”!
辨清是非,面对不对的事情,勇敢地坚持原则,无论对客户、对上级、对同事、对朋友,还是对自己,都要勇敢地说“不”。
这个简单的字,或许会给你的生命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,不妨试试?
此人有个显著特点,就是“与人语,美恶皆言好”,别人问他什么,他都答:“好啊!”
路上遇到朋友,问他身体安康否,司马徽道:“好!”
有一位朋友来拜访他,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,司马徽也说:“好!”
朋友走后,司马徽的妻子对他说:“别的事说好无妨,人家儿子都去世了,你怎么也说好呢?”司马徽一拍大腿,说:“哎呀,夫人,你这话说得太好了!”
这个故事,调侃之余,多少也存着些反讽之意。当求“好”成习惯,竟丧失了基本的是非判断。后来,人们就常用“好好先生”来形容那些一团和气、与人无争、不问是非曲直、只求相安无事的人。
01
照镜子,什么是老好人?
有一位同仁在家书中写道:“活了几十年,才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个老好人!”这句话,是她痛彻心扉的切身体悟。有三个场景,尤其令她记忆犹新:
对待同学:表面和气,心里吐槽
读大学的时候,她很讨厌同宿舍的一个女生。但是,她从不当面指出这个女生的问题。
对这个女生有意见的时候,她会和其他室友一起私下吐槽,批判该女生的各种缺点。然而一回去,她就变成了“哑炮”,还在内部吵架时从中说和,建议大家保持“和睦”。
“咱们不要吵架,吵架伤和气。”她在宿舍说。
“×××这个女生真的受不了,她怎么那么……”她在私下交流时说。
毕业后,那位女生给她发来信息:“我总觉得你不太喜欢我,但你又什么都不说。真希望你有什么意见当面告诉我。”
对待同事:表面担当,内心抱怨
有一位同事临时有事,委托她帮忙完成工作。她既不好意思拒绝,又想在这位同事心目中留下“靠谱”的好印象,就口头爽快地答应道:“放心吧,我帮你做!”
结果,工作量远比想象的大,占据了她大量时间,本职工作都没空做了,只能潦草应付,最后还遭到了上级批评。
想到自己加班干活,同事却逍遥去了,她忍不住和朋友抱怨了几句。结果,抱怨的话传到了同事耳中,同事觉得她当面一套、背后一套,两人的关系也淡了。
对待领导:文过饰非,保持“好形象”
在工作中,她始终怕犯错、怕失败,因此秉持“不求有功、但求无过”的心态。如果一个方案创意好但风险大,那就干脆不做。
她常说:“还可以吧。”“差不多。”“我觉得还行……就这样吧。”
如果出了问题,她的第一个反应是捂住不让领导知道,试图文过饰非,保持在领导心目当中的好形象。
但她渐渐发现,自己的能力成长得非常慢。那些会犯错的同事,因为创新能力强,已经崭露头角,她却一连几年还在同一个岗位上徘徊,工作也越做越平庸。
当把生命中的这些场景写在纸上,这位同仁已经泪流满面。她说:“我其实根本没有把别人装进心里,表面对别人好,那是假的。我只是想用这份‘伪’,换取别人对我的好而已。”
她说,自己的好名心非常严重,总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。面对毁誉得丧,一颗心晃晃荡荡的,每时每刻都在患得患失。
看到别人的缺点,她不敢说出真实想法,生怕产生矛盾;身边人犯错时,她选择闭口不言,甚至是成人之恶。
“老好人,不是真正的好人!”这位同仁最后说。
02
老好人,害人害己
老好人,不诚。
显而易见,历史故事中的司马徽以及我们身边的这位同仁,都不真诚。不能真诚地面对他人,发现问题,并不想去解决,只是求表面的“好”,得过且过,每天喝浑水。
阳明先生有言:“若‘诚意’之说,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。”
圣贤多次启发我们,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真诚。一个“诚”字,是打开人生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。做人没有了诚,怎能赢得他人的信任,怎能把事情做好,怎能与他人建立心与心的链接?心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,与圣贤智慧也就此绝缘。
老好人,害己。
老好人是一种广施“小善”的人。小善如大恶,因而,老好人,会害人。
老好人的“善良”是自私的,是不明是非的。这份伪装成善的恶,比单纯的恶更难察觉,对人的危害性也就更大。
有这样一个例子:
一个贪官落马,然而,记者走访时,却听到许多人说:
“我真的想不通他为什么会违法犯罪,他这人平时温和、谦逊,是个正人君子。”
“他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好领导,平时从来不会对谁急眼,也不摆架子。”
甚至有人说:“他是个好人啊!你们是不是弄错了,希望你们能还人家一个清白。”
实际上,这位官员虽然关心下属、谦逊宽和,却间接纵容了下属的违法行为,自己也陷入了深渊。
他在任时,从不过问单位财务的事宜,下属在外面吃饭的费用,拿到单位说一声就能轻松报销;长此以往,单位财务制度形同虚设,极度混乱。
下属挪用大额公款,他知道后,不仅没有惩罚,反而一味充当老好人,甚至企图在事发之后,帮助犯法者掩盖事实、瞒天过海。
他说:“我知道了(挪用公款的)整个事情之后,从来没有批评过下属,我甚至连重话都没有对他说过一句。”
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、严重的成人之恶啊!
孔子有言:“过我门而不入我室,我不憾焉者,其惟乡原乎!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
孔子说,纵使全乡人都说他忠厚善良,孔子也认定他是戕害道德的人。这样的人,哪怕三过孔子之门而不入,孔子也不会觉得惋惜。
孟子有言:“非之无举也,刺之无刺也,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洁,众皆悦之,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,故曰‘德之贼’也。
这种人,要非难他,却又举不出什么大错误来;要讥刺他,却也没什么可讥刺,他只是向世间通行的恶俗看齐,和这个污秽的世界合流,居家好像忠诚老实,行动好像清正廉洁,大家也都喜欢他,他自己也以为正确,但是不能和他一道走上尧舜的大道,所以说他是戕害道德的人。
所以,小善如大恶,大善似无情。“利剑高悬”和“带电的高压线”,看似严厉、不讲情面,实则是更高层面的关爱。
敢于担当,坚持原则,面对问题敢于挺身而出,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,这才是真正的——好人!
03
从今天起,勇敢说“不”
如何让自己避免成为一个老好人呢?
首先,我们要改掉那些埋藏心底的错知错见。
比如,“人活一世难得糊涂,一团和气最好。”“哪有那么清楚的是非,善恶本就是模糊的。”“没人喜欢听谏言,说好听的才有好处。”
事实上,在生活、工作中,我们固然要追求和睦,但不是一味的一团和气,否则就成了“群体盲思”,适当的竞争、冲突,才能激发团队的创新能力,所以,不妨时常来点“建设性冲突”。
孟子有言,“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”没有人不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,我们心底的良知可以清清楚楚地给出答案,只是,我们自己不能欺自己的良知。唯有辨清大是大非,才有可能达成成功,这就是“是非即成败”。
其次,有一个行动小抓手——学会说“不”!
辨清是非,面对不对的事情,勇敢地坚持原则,无论对客户、对上级、对同事、对朋友,还是对自己,都要勇敢地说“不”。
这个简单的字,或许会给你的生命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,不妨试试?
上一篇:没有了! 下一篇:《易经》这一卦,把成长的黄金规律给讲透了